12月29日,浙江日報以《浙建集團木工班長俞鋒:匠人,就要追求完美》為題,專題報道了浙建集團工匠事跡。全文如下:
“天青色等煙雨,我在版本館等你”……提及杭州國家版本館,網友們總會將它與詩意聯系在一起。
只是誰能想到,俞鋒——杭州國家版本館建設者中的一員,卻是位十足的糙漢子。
在工地工作多年,俞鋒是浙建集團所屬浙江省建工集團的木工班長,他習慣穿著深色夾克、黑褲子、黑鞋子,提著黑色的電腦包。一戴上白色安全帽,皮膚也被襯得黝黑?;蛟S是經常在鋼筋水泥中爬上爬下,他手上的皮膚也顯得很粗糙。
外貌粗獷,活兒卻精。這些年,憑著自己精湛的技藝,俞鋒拿了大大小小不少榮譽。榮譽背后,是一種把技術“做到最好”的質樸堅持。
打造藝術之墻
“現在我們班子最拿得出手的就是清水混凝土技術,在浙江能做好的木工班子,屈指可數?!庇徜h說。
在“網紅建筑”杭州國家版本館中,有數面混凝土澆筑而成的木紋藝術肌理墻面,這是俞鋒過去兩年的工作成果?;炷恋陌谆疑{與光滑堅硬的質感,具備了極強的工業感與現代感,但當大量的混凝土被筑成木紋墻面后,卻顯得清新雅致,簡約自然。
杭州國家版本館清水混凝土木紋墻面。為了這種宛若天成的感覺,俞鋒可是花了大功夫。
“普通的清水混凝土,我們已經不需要試樣了,但是這個項目設計的木紋肌理在國內幾乎沒有先例?!庇徜h說,清水混凝土講究一次性澆筑,要給建筑制出一個大型模具,然后直接將混凝土澆筑進模具中。待混凝土凝固后,拆掉外部面層板,建筑就已經成型了?!罢麄€過程不能出半點差錯,不然只能整個推倒重來?!?/span>
除了清水混凝土技術本身的復雜性,杭州國家版本館還有特殊設計——它的清水混凝土墻上需要印上自然、靈動的木紋。這要在大型模具的內部貼一層特殊裝飾層,這樣,混凝土在凝固時才能顯出設計好的紋路。
剛接到項目時,俞鋒就隱隱感覺這個裝飾層不好處理。一開始,他按照設計團隊的要求,使用橡木做清水混凝土的裝飾層,但幾次試樣后,便發現了問題?!坝孟鹉咀鲅b飾層,要么紋路印不清晰,要么容易受潮變形,這是我們技術再好也解決不了的問題?!?/span>
常見的實木不行,怎么辦?那就尋找新的材料。但要找到合適的材料可沒那么容易。那段時間,俞鋒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找材料和試樣中重復,而每一次試樣,也都是從希望到失望。
幸運的是,兩個月后,俞鋒找到了一種3毫米厚度的橡木復合板,這種復合板能完美地符合設計師的所有要求。等到確定材料正式澆筑的時候,他們已經試樣了21輪、54組。
乘著第一階段成功的勢頭,俞鋒趕緊帶著班子澆筑墻面。在之后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,俞鋒就完成了總量約12萬立方米、施工面積約9萬平方米的藝術肌理清水混凝土工程,遠超目前亞洲最大火車站——雄安新區火車站所使用的3萬平方米。
在杭州國家版本館工作的566個日夜里,俞鋒幾乎每天早上6時就到工地,一直工作到晚上10時左右。雖然辛苦,但當他走在那面堪稱藝術品的混凝土木紋墻面前,覺得一切都值得了。
非科班出身的“大神”
“王澍老師對我們的工作很滿意,我們不僅成本控制得好,翻樣的尺寸也都很精確?!庇徜h告訴記者。木工行業里的“翻樣”,指的是把復雜的、包含全部參數的總設計圖,化繁為簡,翻制成木工需要的簡略版施工圖。對于木工來說,翻樣圖就像是司機手中的地圖,能夠指引木工到達“目的地”,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指南。
然而,現在已經是翻樣“大神”的俞鋒,其實并非科班出身。
1997年入行時,他還是個普通木工。每天順著腳手架爬上爬下,被釘子扎到手腳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。但做了一段時間,已經“奔三”的俞鋒產生了危機感,他意識到,靠體力不是長久之計。
在工地待了一段時間,俞鋒發現看懂圖紙、并對圖紙進行翻樣,是木工能力提升的關鍵。確定了方向,俞鋒開始沒日沒夜地“肝”圖紙。白天,他在工地看圖“實戰”,晚上,就在簡易宿舍里借著昏暗的燈光,翻看新買的建筑制圖工具書。
就這樣,在圖紙和書籍里浸泡了兩年有余,俞鋒成為了木工的翻樣“小班長”。
2002年,31歲的俞鋒發現建筑的曲面、異形設計越用越多,手繪絕對不可能做到像電腦制圖那樣精確,便決定從零開始學習電腦制圖。
“當時我花了1.7萬元買下一臺電腦,對那時候的我來說真的是一筆巨款了?!庇徜h拿了一本小本子記滿軟件操作指令,哪里不熟悉就多看、多記。幾個月后,俞鋒已經能熟練運用電腦上的專業軟件來繪制工程圖。
同年,俞鋒接到了人生中第一個重要工程——西湖文化廣場項目。西湖文化廣場工程結構復雜、工期緊張,更有多個異形雕塑。其中,最讓俞鋒頭疼的是工程里的大體積變截面大型雕塑“錢塘風華”。
想要順利制成這個20多米的長曲型飄帶雕塑,需要將三維立體的雕塑剖解為無數個二維平面,用精確的數字指導工人準確施工。那段日子,俞鋒把電腦搬到宿舍中,硬是畫出了200多張剖面圖,既為順利施工打下了基礎,也為自己打響了名聲。
即便是現在,俞鋒使用電腦,也總是為了繪圖。最近,他還在自學制圖行當中最熱門的三維制圖,遇到不懂的,他便找來工地里的年輕人,主動向他們請教?!拔倚枰私涛易钚碌募夹g,年輕人需要和我交流實踐經驗,我們剛好互為老師了?!?/span>
把熱愛筑在城市中
“俞工是一個做事很用心,很有熱情的人?!焙陀徜h一起工作了19年的老搭檔——浙江省建工集團的木工班長樓金生這樣評價他,“是他要做的工作,他就不怕累?!?/span>
2008年,俞鋒和樓金生接到了溫州南站的工程任務。像這樣的大型項目,本來得花上兩年的時間,但項目負責人卻只給他們規劃了一年的工期。為了完成看起來不可能的任務,俞鋒帶著妻子搬到了溫州,在負責木工翻樣的同時,也擔起了監督項目進度的工作。
“工人們都是幾班倒,但俞工那時候都是24小時待命?!睒墙鹕浀?,在一根20米長柱子澆筑的前夜,自己忽然發現設計圖中斜梁與柱子交匯處數值存在誤差,第二天直接澆筑肯定會出問題。為了保證工作進度,樓金生只能在夜里11時多緊急聯系俞鋒。
“不用急,我來協調?!庇徜h了解情況后,趕忙從床上爬起,乘著夜色趕到現場。
外面萬籟俱寂,溫州南站工地里卻熱鬧得像白晝。俞鋒在勘察現場后,馬上與項目負責人溝通圖紙數據,并根據多年的制圖經驗,有條不紊地指導工人工作。最終,第二天的澆筑任務順利進行。
工期短、突發問題、工程難點……在應對工作中的各種情況中,俞鋒已經習慣了忙碌。過去20年,俞鋒大多數精力都用在工作上。十余次春節假期在工地趕工,兒子高考前卻不得不離家工作,結婚后很難抽出時間和妻子去看一場電影。
旁人聽聞這些“不得已”的繁忙,都會為俞鋒感到遺憾。但在俞鋒看來,他只是將精力放在了他生活的城市上。而他的家人們,也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城市建筑中,感受到俞鋒給予他們的驕傲。
“我不像其他‘匠人’那樣,有什么特別的、曲折的經歷?!痹谟徜h看來,“匠人精神”這樣厚重甚至有些神圣的詞似乎離他很遠?!暗野?,就是覺得要把每一份工作盡量做完美了。要么就不做,做就要做到最好!”